首页 >> 毛大丁草

观察变储粮于仓为储粮于地海南椴囊瓣木属异果芥鲁浪杜鹃唐葵

文章来源:水产农业网  |  2022-08-31

观察:变储粮于仓为储粮于地

观察:变储粮于仓为储粮于地

全球约有30亿人以大米为主要食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发布的《全球谷物展望报告》,目前的缺粮主要以缺水稻为主,所以享誉海内外的中国东北大米理应担此重任,而东北的4000多万亩水田,黑龙江省就占了五分之三。同时,该省的水、土、热资源足以担当起中国粮食外调第一大省的重任。

增产增收的出路在于农业标准化和地表水灌溉

据黑龙江省副省长申立国介绍,标准化农业,就是用现代工业生产的理念来管理农业,即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际生产中积累出来的经验用于农业生产,并且形成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作业标准。对水稻而言,如果实行了标准化生产,每亩最少可增产水稻150公斤;而井灌如改成地表水灌溉,每亩最少增产水稻100公斤。

井灌稻有什么弊1、万能材料实验机温湿度环境端呢?从经济的角度说,主要是因地下水水温低造成了产量低、米质差,还有销路不畅等。由于刚抽出的井水水温太低,井口附近的1~2亩水田通常是绝产;从生态的角度说,在地下水补给差的地区继续发展井灌,会造成地下水水位的继续下降,进一步使水生态环境恶化。

如果按黑龙江省播种水田最多时的2643万亩计算,那时有井灌稻1452万亩,假如将这些井灌稻全部改成地表水灌溉,将增产水稻14亿公斤;如将2643万亩水田全部按标准化作业,还将增产粮食40亿公斤。按现行价格计算,两项相加将给农民增收54亿元。所以目前黑龙江省水稻增产的方向在于标准化作业和地表水灌溉,而不是简单地增加播种面积。

地表水灌溉的前导

黑龙江省水利厅早在2001年就制定了全省水田发展规划,其核心就是在地表进入实验状态;水丰沛的地区,逐步扩大优质水稻的种植。据黑龙江省农田水利管理总站副站长吕纯波介绍,黑龙江省沿边地区规划的49处大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982万亩,目前实灌131万亩,还有850万亩的增长空间。而地处这个区域的农垦系统正用自有资金,在三江平原地区大规模实施这个规划。

黑龙江农垦系统在这方面成了全省的前导,早在水稻严重滞销的2002年,农垦系统就认识到水稻提质、增产后畅销的唯一出路在地表水。他们当年就自筹资金7000余万元开始进行梧桐河、江川、兴凯湖3个由井灌区改为地表水自流灌区的建设。2003年,农垦系统还在国家投资的支持下投入1.93亿元,开工建设了绥滨灌区和859灌区两个大型灌区,这两个灌区的渠首工程今年底即将投入使用,骨干配套工程正在有条不紊的建设之中。农垦系统由于水田用水能得到有效保证,且大都为地表水灌溉,因此今年农场职工承包稻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基层农场也感受到了水稻热带来的“地表水热”。黑龙江省856农场新建的灌区内干渠通了水,还没有钱建闸门。职工们只好用挖掘机当“闸门”,用水时就将渠道挖开,不用水时将渠道堵上。就是这样挖了填、填了挖,稻农也愿意,这足以反映农场职工对地表水灌溉的渴求。因此,农场目前搞好田间配套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据了解,一个干渠的分水闸需资金70万~80万元,一个退水闸需资金200万元·试样尺寸1230(L)×50(B)mm(短试样可拼接)左右,一个水稻生产周期要把渠道挖堵7~8次,需资金7万~8万元。而在856、858和庆丰农场有多处靠不断挖堵渠道来勉强维持地表水灌溉陵水暗罗。

在垦区的几天时间里感到,大规模发展地表水灌溉以生产出优质、优价、产量高、收割早且畅销的水稻,已经被农垦系统上上下下所认同,但因缺少资金使田间配套工程举步维艰。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粮食安全出发,还是为保护地下水环境和促进农民增收,公共财政对水稻生产的支持都应按有关规划进一步向水资源丰沛的地区倾斜,向能够生产出优质水稻的地区倾斜,向有发展水田条件的地区倾斜。

变“储粮于仓”为“储粮于地”

多年从事水田管理工作的吕纯波对目前的缺粮和水稻热,则有着新的见解:一定要继续坚持黑龙江省已有的水田战略布局,决不能因为目前缺粮就不顾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至于增产水稻的途径,除了标准化和地表水之外,还应下大力气对现有灌区进行更新改造。目前黑龙江省的315处大中型灌区的设计灌溉面积达1700万亩,而实灌面积不到700万亩,如把这些灌区配套改造到位,就能增加1000多万亩的高产稳产田。改造中低产田和集中连片规模经营,无疑是增产粮食的正确方向。

吕纯波认为,用减少外延、增加“内涵”来增产粮食,在黑龙江省还有巨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用强有力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来确保粮食安全,世界上成功解决粮食安全的国家概莫能外,而这种办法的本质就是实现了“储粮于地”的发展战略。事实上发达国家耕地的休耕,除了养地大黄花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储粮于地”,或称“储存”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这种能力,源于可靠的农业基础设施。

通过对这番粮食安全问题的探讨,联想到:当有些部门正在以缺粮为借口来反对退耕还林时,我们想告诉读者的是,以水土保持而闻名全国的黑龙江省拜泉县,因为搞水土保持工程中所修的过渡梯田和横坡打垄,不仅可以保土,更有保水的作用,还可直接增加土壤的墒情。在拜泉,更有20多年来大规模种植的100多万亩状水土保持林所形成的小气候,使这里的湿度比邻县高出14~15个百分点,在2001年这个历史罕见的干旱年份里,在周边县市粮食普遍减产甚至绝产的情况下,拜泉县2001年的粮食产量反而比2000年增加了50%,达到15亿公斤!

所以,用“储粮于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来确保粮食安全,才是政府理应追求的终极目标。有关部门决不应一缺粮就乱了方寸,而顾此失彼地简单扩大耕地面积。

纵观5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起起伏伏人们发现,一缺粮就出现政府强力投入,甚至“引导”了大规模的毁林、毁草、毁湿开荒种地,消失的北大荒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而一旦局部地区粮食多了却要应对大规模的陈化、霉变问题灰叶乌饭,以至谷贱伤农。

要走出这个怪圈,出路就在于变“储粮于仓”为“储粮于地”。当然这个改革还需在明晰耕地产权后,用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去实现规模经营和标准化耕作。在此基础上,政府的一在建设水利化后的高产稳产田,以使农业具备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完成从雨养农业向灌溉农业的转变;二在“储粮于地”即休耕后别忘了给土地真正的所有者,即“养地者”或称生态保护者以足够的补贴。否则谁会白白地给你时刻准备着粮食生产能力。据了解,这种补贴一是符合WTO的规则,二是要比仓储粮食和处理陈化粮更划算,其意义还应包括生态保护。要知道,少耕、免耕和播种草木樨等固氮草本植物再还田,是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和增加地力的。

所以,解决我国粮毛花龙胆食安全的战略应该是:按照WTO的规则,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分年度、有步骤地建设灌区这种能实现水利化后抗御自然灾害的高产稳产田,当我们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时,缺粮时就将这些“能力”投入耕作,粮多时就将这些“能力”休耕。这样,在良好生态环境庇护下的强有力的粮食生产能力,对国人来说,其意义不仅在于粮食安全,更是循环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四川广元耳鼻喉三甲医院
昆明哪家医院治疗男性不举
黑龙江脑瘫医院
南昌癫痫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