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田葱

内蒙古做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的守护者铁青树属

文章来源:水产农业网  |  2022-07-07

内蒙古 做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的守护者

3月18日消息:内蒙古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草原、森林面积居全国之首,水面、湿地和沙漠、沙地面积位居全国前列,不仅是祖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而且是众多江河水系之源、北方大陆性季风必经之地和国家主要的林业、牧业基地。内蒙古总面积的86%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划定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里的生态状况,不仅关系着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着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可以说,保护好、建设好这一重要生态屏障,形成节约资源特别是水资源、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是自治区各族人民承担的一项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10多年来,内蒙古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随之而来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大规模开发导致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重。是继续走传统资源型经济“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还是下决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路?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和环保形势,面对人民群众对于良好环境和美丽家园的热切期盼,内蒙古坚定不移地选择走建设生态文明之路。

内蒙古保护生态既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又有现实的成功经验。内蒙古是蒙古族和北方众多少数民族的发源地,也是中华草原文化的发祥地。草原民族对大自然与生俱来的热爱和草原文明崇尚自然的核心理念,使“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种游牧文明与自然和谐的美丽画卷成为不朽传奇,也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怀着对生态恶化的切肤之痛和建设美好家园(博客,微博)的强烈愿望,一直在与生态恶化作斗争。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和生态移民全面铺开。进入新世纪以后,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草场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实现了全覆盖,草原平均植被覆盖率已从2001年的30.58%恢复到现在的43.1%。沙尘天气影响范围、强度、持续时间显著下降。目前,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已经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为建设美丽内蒙古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文明是其他一切文明存在和发展的根基。面对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新形势,内蒙古按照十八大确立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树立新理念、谋划新举措、开拓新局面。

树立“敬畏与爱护自然”的理念,构筑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现代文化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文化要先行。我们必须从积淀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从生态环境的变迁中接受教训,增强建设生态文化的精神自省和行为自觉。要将生态文明的有关知识和理论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全民的生态意识,使生态文明的元素成为全社会的价值理念和自觉追求。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的生态文化时尚,推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推广以节能、节水为重点的绿色消费,使生态文明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

树立“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理念,构筑与生态文明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用生态理念和现代技术、现代管理对传统农牧业加以彻底改造,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型、绿色生态型现代农牧业,减少面源污染,提高绿色、有机、无公害农畜产品比重,实现增产、增收与生态环境增美并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动资源型产业战略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支撑。推动“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相结合,用好1%的开发面积,保护好99%的森林、草原和耕地。

树立“美丽与和谐共进”的理念,构筑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现代社会体系。统筹好城乡建设和社会管理,一方面要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宜学的理念,建设大、中、小城市分布合理的生态化城市体系,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态功能和审美功能,让水系、林草与城市融为一体,使人口城镇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城市规模扩张和承载能力提升相得益彰;另一方面要以生态化的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解决好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生态移民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设越来越多的特色生态村镇,实现生态农村和园林城市的交相辉映,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

完善体制机制,把好生态文明制度关。保护生态环境的长效之计在于逐步建立一整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要继续加快生态文明立法步伐,完善相关政策,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补偿制度,健全林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交易制度,强化监督、监测体系和业绩考核、评价、奖惩制度。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税费制度,健全生态环境区际补偿机制和资源环境代际补偿机制,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优化生态系统,实施好生态文明重大。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工程和启动实施大青山南坡绿化、沙漠锁边林等重点工程,深化细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释放全社会植树造林的热情和潜能。推进草原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在“草畜双承包”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的经营模式,从严控制牲畜放牧数量,增强草原自我修复能力。完善水生态系统,搞好黄河、嫩江、西辽河等重点流域和呼伦湖、乌梁素海、居延海等湖泊综合治理,采取节约用水、污水处理再利用和控制面源污染等工程与技术手段,争取留住并发挥好每一滴水的作用。治理好沙地生态系统,结合人工增雨工程继续做好飞播绿化、产业化治沙、沙子开发利用等工作,按照“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的要求,科学治沙、科学用沙,大力发展沙产业。

推进生态移民,为生态修复创造先决条件。牧区人口与牲畜大幅度增长导致过牧超载是造成草原过度利用、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问题,必须按照社会与生态协调的要求,下决心把一部分牧民转移出来。要合理确定广大牧民的草场承包权益及其生态价值,对他们进行足量的经济补偿、稳定的就业保障和充分的就业培训,帮助他们转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就业和生活。要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让更多的转移人口进城镇、进企业,成为城市居民、企业员工,真正使他们“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严格禁止新的人口流入并对以往非正常流入人口进行清退或多方式转移,从源头上减轻草原牧区和生态恶劣地区的人口压力。

今后几年乃至一个较长时期,内蒙古必须凝心聚力,迎难而上,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积极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阳泉包皮过长医院

成都不孕不育医院

无锡打胎手术好的医院

东营治男性疾病医院哪家好

杭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