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波斯菊

小康村里的大忙人记嘉荫县青山乡建华村党支水葱山牡荆木姜子属大叶毛茛白结香

文章来源:水产农业网  |  2022-07-18

小康村里的大忙人——记嘉荫县青山乡建华村党支部书记王成海

初进建华村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村真富”。殊不知在这个“富”字背后,王成海经历了多少艰辛、付出了多少心血。

他永远不会忘记那段难忘的历史。建华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条件较差,人均耕地面积全县排名最后,全村百姓只能依靠种地的微薄收入、采集山野菜和打短工维持生计,孩子上学没钱、老人看病求医没钱,就连大姑娘小伙子出嫁娶媳妇也成了一种奢望千日红属,这样的日子深深刺痛了王成海的心。

1995年肩负着县委、县政府的重托和全村百姓的期望,老王走马上任了。上任后,他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要尽快寻找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带领全村百姓脱贫致富。他多次召集村“两委”班子研究讨论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规划,最后根据建华村基础差、底子薄的实际,只能寻找一条符合村屯现状,投资少、见效快的发展项目,他凭借敏捷的思维和睿智的眼光,结合建华村依山傍水、四周林繁叶茂、水源充足的地缘优势,把发展袋栽木耳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富民强村的首要任务。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了给百姓开个好头,王成海率先搞起了袋栽木耳,一连干了两年都没有赚到钱,年年赔,当他快要支撑不住、想放弃的时候,想到了百姓生活的贫苦、村屯落后的面貌,又重新振作起来。几经思考,他找出了失败的原因,总结了经验教训,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生产技术和成功经验,很快掌握了食用菌培育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年他终于成功了,试种的3万袋当年产生的效益就翻了番,在袋栽木耳这个新兴产业上挖到了来之不易的第一桶金,他的成功,激发了村民参与袋栽木耳生产的积极性,打消了思想上的顾虑,增强了发展袋栽木耳的信心和决心。为了使百姓的收益最大化,减少因技术和经验不足带来的损失,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带领村民到发展袋栽木耳成功的地区学习经验,开阔视野;在菌种的选育、种植和管理上,王成海协调县直相关部门聘请专家到村里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导,攻破木耳生产技术难关。野荸荠为了防止在竞争中互相抬价,他还组织党员、业务骨干成立了袋栽木耳协会,对生产原料实行统一采购,并根据市场行情确定木耳最低销售价格,防止互相压价,有效保护了群众的切身利益。“你这样操心累不累啊?”有人这样问老王。他总是笑着说:“只要能让全村百有多少被释放到了垃圾体系外的自然环境中姓过上好日子,我累点算啥”。

王成海始终坚信,“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经过不懈的努力,2005年建华村发展袋栽木耳200万袋,木耳协会发展会员43户,按照当时的木耳行情,每袋可创纯利润0.7元,年利润实现140万元,人均增收3500元;2006年他又带头发展袋栽木耳5万袋,全村发展袋栽木耳280万袋,年创产值30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2007年,王成海带领群众建设一座310平方米的集体生产厂房,当年发展袋栽木耳350万袋,同时建成了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的全光下袋栽木耳种植示范区,可摆放袋栽木耳100万袋,与往年散摆相比,该示范区平均每袋增产3钱左右,总增产30000斤,增收75万元;2008年,王成海又带领群众新建、扩建示范区19万平方米,当年袋栽木耳数量突破500万袋大关,产值超过1000万元。

2009年,已年近花甲的王成海还在凝心的思考着,如何将堆积如山的废弃木耳袋变废为宝,促进黑木耳产业可持续发展,经过几番“折腾”,与有关部门达成一致,注册成立了嘉荫县青山能源再利用股份有限公司,上了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线,将木耳袋废弃料加工成固体燃料,进行能源再利用。既解决了周边生产废弃物过剩制定监测和评价工作方案;的压力,又成功消耗了剩余劳动力,可谓是一举两得。为加快产业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2010年王成海又组织新建了小孔无根袋栽木耳示范园区8.4万平方米,可摆放167万袋。同时,引进了香菇种植项目,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合作经营,为村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了很大的功夫。

从实践的坎坷艰难到成功的喜悦收获如不符请维修电力工作电压或配备交换稳压器,王成海做出了样子,干出了成绩,以至一个村影响带动了一个乡,辐射了一个县,开创了全县农村、农民自主创业的历史先河,使建华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木耳专业村,把一个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穷落后小山村发展到今天人均收入超过万元的全县富裕村。古人云:“食必常杨梅目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了全村人的幸福生活,他就像永不停息的钟摆,忙坏了,也红千层累坏了。

武汉工作服
淮安西服
宜州订做西服
玉溪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