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姬黄狮子

农业搞生物技术基因成核心支柱朝鲜介蕨

文章来源:水产农业网  |  2022-07-28

农业搞生物技术基因成核心支柱

农业生物技术开发已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冲破了传统农牧业育种的局限性,以先进的手段,并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按照人们的意愿更有效地培育作物和家畜品种,这对进一步发展农牧业生产,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起着重要作用。

历年来,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于农业。要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生物技术的力量必不可少。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对位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进行了采访。

瞄准生物技术的突破口

据了解,该实验室于1987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1990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行并对外开放,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建设,是一个以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为主,并承担高层次人才培养任务的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综合性国家级开放实验室。

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生物技术展示了诱人的前景,主要发达国家都动用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从事这方面研究及应用。

“农业生物技术开发已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冲破了传统农牧业育种的局限性,以先进的手段,并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按照人们的意愿更有效地培育作物和家畜品种,这对进一步发展农牧业生产,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起着重要作用。”实验室副主任张树川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道。

我国人口众多,可耕地面积有限,且将随着城市和交通的发展而缩减。因此,单靠传统的农业生产,难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必须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开拓新的应用领域。

为加速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其基础和应用研究,这才建立了实验室。

实验室成立初期,固定人员只有17人,8名教授,两名副教授,其他都是中级和初级研究人员。但在科研人员的多年努力下,实验室很快取得一系列成就。

比如,实验室在动物基因工程方面实现了猪生长素基因克隆成功,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高效表达,产品在猪上试验效果显著;转基因猪、羊、兔相继问世;在植物基因工程方面,克隆了高硫蛋白、赖氨酸、高色氨酸蛋白基因以及光合作用反应中心蛋白基因和肌动蛋白基因,并克隆了玉米S1类质粒,可望作为载体等,这些工作为改良植物品质,提高C3植物光合作用以及研究植物发育等打下良好基础;在植物病毒方面,克隆了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Y病毒等。

自2001年以来,实验室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励30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发明奖二等奖两项;在国内外获得发明专利80余项;每年发表SCI研究论文100余篇,近几年每年培养研究生以上的高层次生物技术人才近百名,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以基因工程为研究核心

目前,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玉贤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担任实验室主任。

张树川向记者介绍,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农业生物技术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以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和促进生物技术的科技进步为目标,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为重要农作物、农业微生物和家畜(禽)生物技术的进步提供技术储备,将实验室建设成为代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水平的研究基地、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心。

实验室目前包括重要农业生物的功能基因组,动物克隆与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体系,重要农作物的优质、高效、抗逆转基因与分子育种三大基本研究方向。

现在,实验室在作物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动物基因组学与基因工程、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工程和农业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四个主要领域内,共承担200余项各类研究课题。“可以说,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主要基地。”张树川说。

为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玉米、水稻、小麦是保障民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粮食作物,这三大粮食作物的遗传资源、分子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一直是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焦点。在针对不同粮食作物,进行遗传资源收集、基因组遗传多态性、关键功能基因分析和分子育种等方向的研究,实验室作出了一定贡献。

张树川介绍,在玉米基因组遗传多态性研究方面,科研人员利用第二代高通量的序列测定技术,对数个中国玉米骨干自交系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定。揭示了中国重要玉米骨干亲本的全基因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插入/缺失多态性以及基因获得和缺失变异图谱,建立了高密度的分子标记的基因图谱,发现大量在选择过程中与玉米性状改良有关的候选基因。

此外,科研人员通过对稻瘟菌全基因组测序和对稻瘟菌致病基因互作网络的研究,建立了抗瘟品种布局及无农药控病技术。

实验室在小麦分子育种方面,培育了抗锈病和白粉病新品种,累计发放多样化抗病中间材料7675份次,被各育种单位用于配制杂交组合3610个,保留后代株系9538个,育成新品系113个参加品比和区域试验,审定新品种10个。

还有,导入抗白粉病基因Pm30的郑麦9023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200万余亩,增产2.7亿公斤,创经济效益4.86亿元。

展望未来,张树川认为,实验室将依托高校优势,以雄厚的创新性基础研究能力为核心,以重大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为主要特征,通过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把实验室建设成代表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综合水平的研究中心、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我们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是根据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和农业生物技术学科特点及发展趋势,在生物技术研究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前沿生物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在世界同行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张树川这样表示。

>>>三农科技,更多致富经等你来取

http://>

>>>科技专题,揭开传统农业经验背后的科学奥秘

http://>

高温压力试验机

锚链拉力测试机价格

拉压试验机多少钱

气囊压力疲劳试验设备

抛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