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缘毛红豆

两位浙江种粮大户的田头账鼠尾草属

文章来源:水产农业网  |  2022-08-23

两位浙江种粮大户的“田头账”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粮食生产结构性过剩问题,两年来国家已连续两次下调最低粮食收购价。日前,浙江省又根据特殊省情作出决定:作为粮食输入大省,今年浙江的早稻最低收购价将不下调。

粮价的起起落落,牵动着无数种粮农民的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也成了不少农户口中念叨最多的热词。这不,在种粮大镇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两位种粮大户就在算着不同的“田头账”。

种粮大户蒋献勇——

希望粮价持续稳定

“粮价总算是稳住了!”种粮大户蒋献勇如今终于长舒一口气,春耕备耕干劲更足了。

关于粮价的事,已经让老蒋担心了一两个月。今年2月,国家出台粮食收储新政,继去年之后又一次下调粮食最低收购价。

“种粮本就利薄,一再降价,就更没什么赚头了。”蒋献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去年每亩早稻的平均产量是389.8公斤,若是按前年每50公斤135元的最低价格来算,加上省里给予的每50公斤30元的订单奖励,再减去每亩的生产成本1147.7元,亩均早稻的毛利约138.6元。

然而,去年早稻的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下调了2元,蒋献勇种一季早稻的亩均收入因此少了15.6元。他一共流转了250来亩稻田,算一算,单单早稻这一块就少赚3900元。

“虽说今年粮价稳住了,可其他成本还在涨。”蒋献勇说,一亩地的租金从以前的三四百元涨到了现在的800元左右;人力成本也从10年前一个男劳力一天只要20元涨到了一天260元。

于是,为了减少人力成本,去年蒋献勇投入100多万元买了农机,政府补贴了50多万元。“发展农业‘机器换人’降低成本。”老蒋的想法和中央一号文件很有默契。

眼下,蒋献勇******的心愿就是,粮价能持续稳定。

种粮大户盛桂有——

种“生态米”更有前途

距离蒋献勇的农场不足1公里,便是另一个农户盛桂有的稻田。同是种粮大户,老盛面对粮食最低收购价的起起落落,要淡定不少。

其实原因很简单:盛桂有的稻米如今主要靠走市场销售。去年,他靠着卖品牌大米、生态大米盈利约50万元,而通过国家收购卖的大米价值仅13.5万元。

3年前,盛桂有在报纸上看到,我国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过剩的趋势。“啥叫结构性过剩?”盛桂有找到婺城区农技推广站站长张宝良,这样问。

“说白了,就是口感差的大米多了,好吃又好卖的大米却不够。”张宝良的回答一下触动了盛桂有。他寻思着:看来,一味地等着国家来收购不是长久之计。

“还是得种生态米,做品牌才有前途。”盛桂有说,在这方面,蒋堂镇有着先天的优势。“在我们这里,土壤富含硒,用来生产富硒大米最适合不过。”

2015年,盛桂有终于下定决心,自己闯市场,并注册了生态大米品牌“老盛家”。他在稻田里养鱼,利用稻田养鱼模式,实现稻田不用农药;同时,他还通过当地农林局与周边25个养殖场对接,养殖场的沼液通过管道灌溉他的稻田,取代了化肥。他还给自己的生态大米取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富硒鱼吻大米”。

盛桂有的大米现在身价不菲,每公斤能卖18元。“这在过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他说。别看价格卖得高,销路还不愁,他的400多亩稻田种植去年产了100多吨稻米,竟还不够卖。

萧山机场空运

半岛晨报登报挂失电话

上海一体化预制泵站

棉布袋厂家

新安晚报登报电话